楊聲勇:負債是好事?4觀念看懂財報

作者:郭芳彣 出處:Cheers雜誌第237期

對於經營者而言,該如何做「對的決策」?面對這個大哉問,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給出了洞見──會計是經營的中樞核心,不懂財務就不算是真正的經營者。

立即註冊,領線上課程$200購課金、看百堂免費課

「讀懂」財務報表,是許多經理人一知半解的技能。面對績效優先的時代,做對事情是基本功,更重要的是正確解讀數據、做對決策。

「讀懂財報,就是能找出帳面上的問題來優化管理,也能從中擬定長期的營運策略。」中興大學前EMBA執行長、輔導超過百間企業財務管理的楊聲勇,一語道破財務報表的重要性。

「解讀財報時,要同時有放大鏡和望遠鏡的思維。」

畢業於美國卓克索大學(Drexel University)金融管理博士班、曾獲《Cheers》雜誌票選台灣EMBA十大名師的他解釋,過去在輔導企業時,無論是上市櫃公司或是中小企業,大多數經營者,容易陷入數字迷思,不是過度解讀帳面數字,忽略企業策略經營,就是只在乎企業經營方向,而忽略財務報表上顯示的警訊。

從楊聲勇多年來對財務管理的見解,可以濃縮出4大心法來提升財報解讀力。

心法1:負債不一定是壞事

首先,知道每張財報的功能還不夠,經營者要有能力從資產負債表中找出企業競爭力、藉由企業負債結構看懂營運狀況、從損益表做好預算控管、了解手上可運用的現金以及現金週轉該慎防的危機。

針對以上5個目標,他特別指出經營者會掉入「不負債」的數字迷思中。

「許多經營者認為能不欠錢、就不欠錢。」楊聲勇說,並非舉債就是不好,有些公司透過借錢,讓付利息當成節稅的方式之一;但也有公司因為過度舉債而導致破產。

那麼在實務上,舉債多少才算合理?楊聲勇認為,首先需檢視企業本身的財務槓桿,因為這與企業的生命週期息息相關。像是新創公司,較不容易成為銀行借款的對象,小額信貸的利息也會比較高、帶來高財務風險。因此企業評估是否靠舉債節稅,要先了解企業的生命週期,以及背後所能承擔的風險。

此外,衡量「營運槓桿」也是重要的指標。楊聲勇說,營運槓桿是指公司要花多少錢投資機器設備,來增加生產效能。例如在半導體產業中,台積電相較於聯發科,更屬於IC的「製造」端、資產更偏重在設備,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,來添購高額的設備,屬於重資產、高營運槓桿的公司。

這類型的公司就需要透過舉債來增購設備。從財報來看,負債就不會被解釋為欠款,還可能被視為擴廠計畫的指標之一。

楊聲勇強調,解讀財報上的負債,要回頭檢視企業屬性、財務槓桿以及營運槓桿,才能從負債結構中,理解公司的營運狀況。

心法2:橫向分析財報,抓出時間差

楊聲勇說,常有他輔導的企業主詢問「為何有些公司財報表現亮眼,最後卻倒閉了?」對此,答案通常是,「東西賣掉的時候還沒收到錢,但經營者認為公司已經獲利了。」

因此,楊聲勇強調,經營者在判讀企業的獲利能力時,一定要交叉比對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,了解應收帳款週轉率,追蹤企業應收帳款轉變為現金的速度,才能減少呆帳發生。

此外,好的經營效率也跟兩個重要觀念有關:「營運循環週期」和「現金循環週期」。前者談的是從進貨到銷貨,再從銷售到收到現金所需要的時間;後者談的是付出現金跟收到現金之間的時間差。

要確保公司真的獲利,楊聲勇提醒經營者,務必縮短營業循環週期以及現金循環週期,避免要付貨款時,卻沒有現金可以支付。

「透過橫向報表分析,精確的掌握付款與收款之間的時間差,就能提前準備週轉金,來維持日常營運,」楊聲勇小結。

心法3:慎選夥伴,從現金流量表開始

當日常營運穩定了,企業想做到永續經營,第三步要做的是慎選財務合作夥伴。財報中,由於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都具有波動性,有些企業為了讓帳面好看,就會粉飾這兩張報表,楊聲勇提醒:「現金才是影響公司存續的關鍵,勝過資產負債表上的帳面數字。」

他提醒經營者,選擇合作夥伴時,只看對方的損益表,就可能會挑到「看似強實則弱」的廠商。許多企業的帳面淨利數字都很漂亮,其實都只是應收帳款,只有搭配現金流量表,才能確定公司是否有獲利進帳。

楊聲勇舉日本豐田汽車(Toyota)為例,為了精準管理龐大的供應商體系,豐田將旗下每一間廠商進行分級,等級愈高的供應商,就能獲得較多訂單。

分級時,除了考量廠商的零件品質之外,財務報表背後顯示的訊號,就是另一項重要指標。

心法4:觀察收入和成本的變動

今年5月,新冠疫情重創國內內需經濟,短短兩個月之內,超過3,000家中小企業,因為撐不過龐大的資金壓力而倒閉。

楊聲勇提醒,若經營者能當機立斷設立「短期停業點」,就有機會避免疫情帶來的倒閉潮。

但若陷入「開業就虧損,停業則無法保障員工生計」的兩難時,該如何判斷「停業」與「營業」的分際?

楊聲勇強調,經營者做任何決策時,要能掌握每個選擇,背後所犧牲的代價。

「從財報的邏輯上來看,決定是否短期停業,就看哪一種決策付出的成本較高。」楊聲勇解釋,首先,把成本區分為「固定」或「變動」成本。

固定成本是指,不會受到公司營業額或生產的成本,例如房租、薪資;而變動成本是指,會隨著生產或營業改變的成本,例如食材、紙袋。

楊聲勇說,一旦企業宣布停業,自然就沒有變動成本,因此停業的虧損就是固定成本,也就是說,企業要有充足的週轉金負擔。但如果企業選擇繼續營業時,就要考慮收入是否大於變動成本,而且還有多餘的資金可以負擔固定成本。

「沒有人能預測市場黑天鵝何時發生,但透過優化公司財務,就能提高公司面對危機的韌性,」楊聲勇強調。

做出零失誤決策,不一定容易,但在解讀財報的能力上升級,就有機會搶先競爭對手一步,掌握商機,打造永續的未來。

建立4個觀念,升級財務報表解讀力

1.負債,不一定是壞事!對於新創公司而言,舉債風險較高,負債可能是警訊,但對重資產、高營運槓桿的公司而言,就是衡量企業有無發展性的指標。
2.橫向分析財報,縮短「營業循環」及「現金循環」週期,提前週轉金才能維持日常營運。
3.確認合作夥伴的財務狀況時,要透過「現金流量表」來驗證「損益表」,才能確保廠商的應收帳款已進帳,真實掌握對方的獲利狀況。
4.何時該停業?面對市場黑天鵝來臨,只要收入無法負擔變動成本時,就是宣布短期停業點的時機。

楊聲勇 中興大學前EMBA執行長

現職|台灣董事會績效協進會常務監事、中興大學管理學院榮譽特聘教授
學歷|卓克索大學(Drexel University)企業管理碩士、財務與金融管理博士
經歷|輔導超過百家企業(涵蓋台灣知名上市櫃公司、傳產中小企業)、上市櫃公司獨立董事、中興大學前EMBA執行長。

你可能也想學

楊聲勇

財報解讀力:從數字做對賺錢、花錢、省錢的好決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