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常被說「太敏感」、「想太多」?專家:這群人更有這些「特質」

作者:林若寧 圖片:unsplash.com 出處:Cheers雜誌第218期

你是否常常被告誡,不要太敏感、不要想太多?在感官超載的時代,我們都被大量的訊息、旁人的情緒、混亂的狀態所淹沒。如何保護自己、不被外來的影響壓垮?其實善用你內在敏銳、內向的人性特質,反而能帶來同理心、創意與精神力量!

立即註冊,領線上課程$200購課金、看百堂免費課

在氣氛熱絡的聚會中,常常覺得暈眩又焦慮嗎?在辦公室老是難以集中精神,躲回家反而效率大增?如果這是你的生活寫照,別急著苛責自己無法融入群體生活。因為你並不孤單,這是許多擁有「內向特質」的人們,共同的生命經驗。

一般人普遍認為內向與外向性格是兩種極端,其實有多達三分之二的人同時擁有內外向特質,人格心理學家羅伯‧麥可瑞(Robert R. McCrae)與保羅‧柯斯塔(Paul Costa Jr)將之稱為「中性性格」(ambivert)。

甚至連文化,都有內向與外向的差異。比如華人世界傾向內向文化,美國則是典型的外向文化。

不過,即使在美國,根據NERIS分析公司(NERIS Analytics Limited)的統計,在超過兩萬兩千份樣本數中,內向仍比外向者多了千分之四。

《內向心理學》一書作者、精神分析博士瑪蒂‧蘭妮(Marti Olsen Laney)分析,性格內向和外向的最大差異,在於「為自己充電的方式」。

外界刺激會讓外向者精力充沛,但內向的人則需要透過自我沉澱來養足精神。

內向特質者無法長時間社交,比起喝酒聚餐,更喜歡一對一的深入談話,因為外在環境干擾容易讓他們感到不舒服,尤其是對於外界刺激反應強烈的「高敏感族」,痛苦尤其深刻。

資訊爆炸時代,拿回專注的力量

高敏感族中,高達7成是內向者。

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受過14年傳統醫學訓練、治療高敏感族超過20年的醫學博士茱迪斯‧歐洛芙(Judith Orloff),形容高敏感族群就像一塊海綿,擁有極度活躍的神經系統,無法過濾和阻絕外界刺激。因此常被貼上「太敏感」的標籤,或被告誡「不要想太多」。

其實,高敏感族群的「共感」特質是珍貴的天賦,但如果長期被外界貶抑,沒有覺察到它是可以善用的資產,很容易被動輒受干擾而掀起的情緒風暴壓垮。

如今,進入資訊爆炸、感官超載的時代,「拿回專注力」,已經不只是內向者、高敏感族群的課題。

科學證實,情緒確實會感染。人腦中神經迴路中的鏡像神經元,會讓我們下意識模仿對方的動作、體會對方的感受。只是高敏感族對於這樣的「共感狀態」更為敏銳。

這也是為什麼在職場中,只要有員工焦慮或恐慌,往往整個辦公室的氣氛都惶惶不安。相對的,彼此對工作的熱情,也能夠讓團隊士氣大大提升,進而強化績效與合作滿意度。

只要3分鐘,隨時阻絕外在干擾

想在充滿負能量的環境中,有效降低外在干擾,不被他人情緒所影響,歐洛芙建議,當下最簡單也隨時可應用的方法,就是「專注呼吸」。

感受吸氣和吐氣間身體的變化,藉由循環代謝,讓身體重新充滿乾淨的能量,「不要強迫自己的心安定下來,而是透過觀照自己的身體,來轉換注意力。

如果空間允許,可以在呼吸的過程中,試著輕輕動一動腳指頭,接著將注意力慢慢往上轉移到腳踝、小腿、大腿,感覺這些部位如何穩穩支持著你,再到腰部、胸口、頸部......,衷心感謝身體每一個器官的忠心陪伴,然後輕輕對身體的感受說「謝謝」。

熟練了以後,再試著練習「3分鐘冥想」。先輕輕閉上眼睛深呼吸,把手掌放在胸口上,想像自己置身於森林、星空、海洋等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,讓大自然的舒暢安撫自己的焦慮不安,把壓力完全釋放。

這個方法只需要短短幾分鐘,所以可以在任何地方、任何時間使用,幫助腦袋「切換頻道」,調整到比較舒適的身心狀態。

如果遇上易怒、愛抱怨、控制欲強烈或老是在「討拍」的同事,因為公事往來,更容易與其他人不愉悅的身心狀態連動得太緊。

歐洛芙指出,可以閉上眼睛,想像自己的腹部延伸出一條光索,和對方的腹部連結,再溫柔地把光索切斷。

不妨將這個冥想視之為「拒絕負能量的心靈儀式」,這不會阻礙你和對方實際上的正向互動,但彼此間的情緒干擾會緩和許多。

可以的話,最好採取具體行動,例如更換座位等方式遠離「能量吸血鬼」。

對外來的刺激說「不」,是照顧自己的方式。勇敢設下界線,不必覺得不好意思,記住,自己的身心健康遠比形式上的社交禮儀更重要。

不插電生活,把時間保留給自己

出差時,《安靜是種超能力》作者張瀞仁建議,可以建立「攜帶式心理空間」來穩定自己,透過能安撫五感的物品,在周圍建立「保護泡泡」。

比如,圍上觸感舒適的羊毛圍巾、擦一點喜歡的香水,從熟悉感中讓自己感到放鬆安心。辦公室中則可擺放植物或家人的照片,帶起抗噪耳機,或者利用去洗手間的時間,讓自己稍微喘息。

重要的是,有意識地避開電磁波干擾與24小時的訊息轟炸。勇敢關掉各種即時訊息的通知,只在特定時間才接收。比如,規定自己每天只收兩次郵件,並請各種互動對象尊重自己的時間,避免營造出「整天耗在電腦前等回信」的形象。

如果擔心影響工作進度,可以有禮貌地告知「有急事可以打電話」,減少繁瑣訊息不斷干擾專注力。

在生活層面上,敏感、內向的人因為容易在紛雜的環境中感到不安,有時會靠著多餘的體重來幫自己裝上盔甲,抵抗無形壓力,甚至陷入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。

「身體愈舒服,才愈能保護自己,」每天都會攝取4~7次少量蛋白質的歐洛芙,從多年問診經驗出發,建議內向者改以適時補充優質蛋白質來安定神經系統,注意不要讓自己的血糖值急速上升或下降:「另外,感覺到壓力時,更需要多睡一點,打破既有的壓力循環,同時安撫神經系統。」

知名導演史蒂芬‧金(Stephen King)會把一天中狀態最佳的時間,保留給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標。早上專心創作新作品,下午則休息或寫信,傍晚閱讀、與家人相處、看紅襪隊比賽,或處理緊急事務。

如果無法立即排除干擾,不妨效法他的作法,早上第一個小時先專注處理最重要的事,累積成就感。

早起在家裡預先準備一天的行程,或提早進辦公室,趁安靜時進行最重要的任務。

股神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、臉書創辦人馬克‧祖克伯(Mark Zuckerberg)、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‧蓋茲(Bill Gates)都是知名的內向企業家。

內向者善於傾聽、深度思考的特質有助於事前準備、減少失敗,而對外在刺激敏銳、容易「感同身受」的天賦,有助於看穿事物的本質,也更能體驗熱情和喜悅。

在這個聲色飽滿的時代,接納自己的本質,避免感官超載,專注穩定地創造出獨特的成果,才是真正可以轉換成市場價值的能力。

4個好方法不活潑也能被看見

● 建立人脈

初到新環境,不必逼迫自己變成社交好手。先交一個朋友就好,再以此為基礎,慢慢拓展交友圈。

內向者的好友往往都是10年以上交情,擁有深刻的信賴關係。世界改變愈快,人與人間的「信任」反而愈難速成,這正是內向者的人脈優勢。

● 開啟對談

受邀參與聚會時,先弄清楚主辦單位、參與者、參與人數、活動與自己的關聯,問問自己「一定要去的理由是什麼?」、「除了社交外還可以做什麼?」先訂立小目標,比如說:認識一個陌生人、換到一張名片,建立成就感。

另外,事前準備好萬用話題,近期的閱讀書單、推薦餐廳、出差經驗、工作心得、產業現況都是很好入手的題材。或者可以從共同話題下手,比如:「你怎麼知道這個活動的?」

● 向上管理

內向者既然不習慣在會議當中舉手發言,不妨私下約主管一對一報告進度,透過深度交流,讓主管掌握自己的工作能力與狀況。

同時善用簡報來出擊,簡報相對於會議上的臨時發言,有更多時間可以反覆演練,是內向者可以試著掌握的舞台。

● 自我行銷

內向者有「善於傾聽」的優勢,不妨善用肢體語言,身體前傾、眼神交流、點頭微笑等,讓講者注意到你。

會議上,掌握真正需要說服的高層決策者,以抓住他的注意力為目標,善用空間或位置移動增加存在感。比如坐在前排、發言起立、主動走到螢幕前說明等。關鍵一擊是問出直搗核心的「好問題」,讓在場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你可能也想學

陳永儀

不被壓力擊垮:13堂課教你駕馭壓力,走出逆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