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祥安:摸石頭過河,一步步走出國際觀

作者:李筑音 圖片:廖祐瑲 出處:Cheers雜誌第69期

羅祥安與童至祥如何培養國際的視野,迎向全球化的挑戰?孫大偉與戴勝益如何灌溉自己的專業,在事業的舞台上發光?如果你沒能親自參加這些精采而熱烈的對談,那就更別錯過以下報導。

立即註冊,領線上課程$200購課金、看百堂免費課

1980年代受到美國興起自行車風潮的影響,台灣一時之間出現了幾百家的自行車代工廠。台大商學系畢業後,我到公營的中華貿易公司工作,負責自行車、機車的零件部門,因此和許多工廠、政府機關、貿易單位有不少合作的機會。

回想當時月領6,700元算是高薪一族,日子也過得很悠閒,不過從事貿易工作看到台灣生產的自行車品質很差,外銷很多但也經常被退貨,令我覺得很失望。國外如澳洲、美國市場的自行車店的店門口常常立著一個牌子說:「拒修Made in Taiwan的自行車,」因為無從修起。

薪水減半,加入巨大

抱持想讓自行車品質更好的念頭,我遇到了巨大公司董事長劉金標,巨大當時剛創業第1年,尚未開始任何外銷,但劉董事長追求品質的理念和認真打動了我,最後我放棄原先高薪的工作,加入當時月薪只有3,500元的巨大公司。

年輕氣盛的我自認英文溝通沒問題,加上對自行車有所了解,自覺做了一個很好的決定,不過緊接著就嘗到苦頭。我到美國東奔西跑拜訪客戶,一出差就是2、3個月,向他們推銷自行車。

前3年日子過得很辛苦,最慘澹的時候公司還曾經積欠我半年薪水,所幸巨大的確是重視品質,到了第5年之後我們在國際間慢慢闖出名號。到美國闖蕩雖然辛苦,但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到視野的擴充。

創辦捷安特,全台轟動

公司漸漸走上軌道,開始獲利後,我又思索到台灣生產出品質良好的自行車外銷美國,可是台灣人騎的自行車卻是又破又舊,於是25年前,我決定成立台灣捷安特(GIANT),讓大家有快捷、安全、特別的自行車可騎。

當時一推出,就造成一股捷安特熱潮,有電視廣告、自行車專賣店、越野車。就這樣,捷安特從代工製造、一頭栽入發展自有品牌,研發、行銷、零售、服務樣樣來,許多人當時還以為捷安特是外國品牌。

一場危機,意外走出品牌國際化

好景不常,我們外銷最大的客戶--美國自行車第1品牌Schwinn經營層更換,決定轉投資和香港的自行車公司合作,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自行車,合作8年的客戶突然「移情別戀」,這對我們是莫大的打擊。

美國客戶新成立的公司1年計畫生產100萬台自行車,當時台灣捷安特1年不過生產60萬台,擺明未來他們投資的公司將取代我們的生意。然而有了在台灣推出品牌的成功經驗,我在董事會中告訴大家:「沒關係,我們自己來。」一場危機,反而成為將捷安特推向國際的轉機。

短短3年,在歐洲荷蘭、德國、法國、英國、義大利,澳洲、日本、美國、加拿大都看得到捷安特品牌,應驗了台灣捷安特成立時所說的,我們要做「捷安特的世界,做全世界的捷安特」,從此展開20年自有品牌全球化的過程。

品牌國際化箇中的辛苦,絕非外界所能想像。以美國捷安特來說,我們曾經連續虧損13年,損失新台幣30億元,就這樣「邊做邊學,摸著石頭過河。」如今捷安特是全世界自行車最大公司,品牌也在全世界前3名之列,集團去年營收265億元。

隨著事業的擴張,就在不知不覺中拓展國際化的視野,從過去提供“Total cycling solution”,到現在邁入新的階段,“Share the joy of ride”每一個階段都是全新的視野。

走出台灣,做世界的公民

各位生長在台灣很幸運,儘管面對中國的崛起,全球化的競爭,我建議年輕人不應該只想「我是台灣人」,要進一步想「所有講華語的地區,都是我的舞台」,最後再做「地球村的人,全世界任何地方我都可以去」,如此一來各位的視野就會無限寬闊。

你可能也想學

羅祥安

做出更好的決定:從個人到團隊的膽識養成